超6000家公司携资本入局建筑业数字化|年度行业

来源:36氪编辑: 小智 2022-01-04 17:45
核心提示:建筑每个环节不仅都是万亿级市场,也往往事关国计民生

近三年以来,建筑业伴随着如BIM云平台、AI辅助设计、工业化建筑、智慧建造、绿色节能、BIPV、房产税、PPP、城市更新、新基建、建筑碳中和、REITs等热词,呈现一股数字化创变气息

与之息息相关的建筑科技,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行业的各个角落,由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VR/AR、BIM等技术理念驱动,落地房建、路桥、市政、交通、能源化工、水利核电等不同场景。

可以说,建筑每个环节不仅都是万亿级市场,也往往事关国计民生。

中国的基建能力与速度全球领先。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6.4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7.2%,即使在疫情期间,体量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火神山速度”下,全民见证了3万多平方米的体量,10天便可完工的奇迹。

但在全球建筑业数字化的浪潮里,中国建筑“数”度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根据中国建筑行业协会统计,在2018年,我国建筑信息化占总产值的比例仅为0.08%,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投入可达1%,投入比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麦肯锡、Gartner等数据,在整体数字化水平层面,中国房地产行业排名仅比农业稍高,而建筑业排名直接排行垫底。

MGI行业数字化指数(来自金蝶)

 

建筑业数字化意义重大。

人口红利递减、管理过程粗放、安全生产形式严峻、产业链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数据资产等都是建筑业必须直面的问题,数字化转型也逐渐成为一条引导建筑业持续实现合规、避险、降本与增效的价值途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今天全行业对于建筑数字化和创新的关注。

根据36氪数字时氪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指南》表示,行业要享受数字化红利需要满足四点要素:一是GDP占比高,利润率低,产业链冗长;二是行业大体量玩家相对较多且成熟,市场集中度高;三是依赖网络规模,有去中间化需求;四是政策、行政力量对行业影响较大。

一方面,未来10年,建筑业很可能通过使用数字化、科技产品、去中间化等手段,促进整个产业降本增效。

另一方面,创新仍是驱动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资本买单的重要方向。

从资本市场来看,据天眼查数据统计,近10年,建筑业有资本运作且未IPO上市的企业达6836家,其中,2021年参与融资的企业达1046家,金额在千万级以上的有232家,分布在生产制造、工程SaaS、软硬件服务、装修资管等多个领域。

因此,这个时间点,我们从产业链各环节角度出发,拆解分析了各细分行业的现状格局,盘点了国内相应的未上市细分企业和新动态,希望为关注此赛道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产业链拆解

宏观层面,建筑业产业链的上游是泛建材行业,涉及钢铁、水泥、玻璃等体量较大的市场,建设所需设备又涉及到工程机械,运行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其下游为地产企业、政府及工程建设单位等。

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建筑科技主要围绕建材生产、设计建造及运维管理等环节展开,其中也包括各类软硬件设备提供商,第三方技术平台、供应链服务商等。相应的,我们拆解出市场中常见的几类赛道与具体业务方向。

建筑业产业链拆解(36氪制图)

 

根据行业信息与公开报道,我们也初步归纳出78家建筑科技类的创业公司。总体来看,超80%的企业分布在C轮融资(不含C轮)之前,处于初创及发展期的阶段,彼此定位在不同的细分赛道中,深耕相应的业务场景,下面也会分类谈到。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医疗健康、芯片、网络安全、商业航天、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高度要求,建筑行业考量的角度更注重方案能实实在在解决建设过程的实际痛点。其次,创业者多半都是从业务出身,也透露着行业特有的气息。

建筑科技部分非上市企业

 

二、行业及细分赛道

 

 

01 建材行业

在科学技术史上,创造发明的落地往往取决于材料技术的应用与突破。

所谓建材,主要是指土木与建筑工程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涉及水泥、砂石、钢材、铝材、石材,还有洁具、门窗、玻璃、特殊墙板、管材、涂料以及防水、保温、绝热等功能性材料。

据工信部、前瞻研究院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建材行业市场规模达10.4万亿元。2020年规模化建材企业完成营收5.6万亿元,同比增长0.1%,整体效益稳中有升。其中,水泥行业营收9960亿元,与疫情、地产缩水和煤价变化等因素有关,下降了2.2%。

水泥、钢铁作为其中的材料大户,是近几年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其中,华新水泥、海螺水泥、洛阳中联、南方水泥、天瑞水泥等不少传统企业在与华为、中国电信、海康威视等一系列服务商的合作中,均在产线升级、质量控制、能源管理以及双碳减排等方面持续升级。一个个智能摄像头与传感在线监测设备的应用,使得巡检工人更加高效;破包、残包通过视频识别自动分拣;智能机器人也会自动进行计数装车……

钢铁行业亦然,如宝武、沙钢等企业也不断从工业互联网平台、产线智能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以及技术装备产品自研等方面不断转型与突破。

从建筑形成角度出发,更多的是挖掘如在商砼、五金、钢材、部品部件生产、装修建材等环节中的创新企业。一方面这里面仍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另一方面,这些分支行业非常传统,产业链涉及工厂、经销商、个体户,形成小而多的分布格局,供应链不完整,数字化程度底。

当然,建材市场中存在不少上市企业,它们分别在陶瓷、涂料、玻璃和功能材料上拥有较大的规模,主要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属于综合性企业。在创新企业层面,当前75%以上的公司都是在近五年内成立的。由于上游材料易受下游市场需求影响,装配式装修技术这一链条上的创业公司居多,其次便是传统门窗、幕墙、商砼、钢筋等细分专业的创新者。

部分建材上市企业统计

 

可以明显捕捉到,当前的突破方向是围绕材料研发、产线生产优化与供应链管理三者进行。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研发新型节能材料、产线降碳优化,包括业务云化,跑通供应链,机会较多,包括光伏玻璃、绝热材料也将成为新兴链条。

 

02 设计行业

建筑设计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重人力、轻资本”,需要从上游吸引人才、采购软硬件设备,向下游输出设计或咨询服务,如建筑设计、物理环境设计、结构与MEP设备设计。

当前,行业参与者众多,各省市均有相应的设计院,基本形成以少数大型设计企业(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为主导,大量中小型设计企业为辅的市场竞争格局。业务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专项设计、综合设计、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等。

由于服务半径与制度划分因素,当前建筑设计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据住建部数据,长江证券整理,2018年建筑设计市场龙头市占率仅5.8%左右,行业CR10仅25.8%。另外,2019年建筑设计收入总规模在1562亿元左右,反映了建筑设计轻资产模式下的市场规模特点。

如今,建筑设计行业发展,与地产开发投资、创新技术两方面强相关一方面随着开发投资告别爆发性增长,稳健成为常态,竞争逐渐激烈;另一方面,在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建筑、建筑智能化等创新技术和理念背景下,对于部分在技术实力、人才储备、融资能力上存在劣势的企业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市场将进一步引导行业洗牌重组。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建筑业的数据接口,改变了传统CAD形式的点线面几何信息存储方式,拓宽了信息维度,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

过去10年间,BIM技术在业内经历了从大量排斥、引起争议到不断认可、遍地应用的阶段。根据BIMBOX《2020年中国BIM草根报告》,目前已超90%的企业已了解或在使用BIM,其中超70%建立了BIM中心,BIM越来越已成为解决建筑领域复杂场景的必备技能。

虽然现阶段设计院仍主要通过二维图纸展现其设计产品,但有理由相信,随着BIM相关标准与规范的推出,尤其是AI、AR/VR、云计算等带来的革新将带动新一代建筑设计方式。

现在,我们也能很明显能感觉到,民建中的BIM创新应用已基本饱和,翻模只是过渡,现已走向2D/3D的融合阶段,平台化与BIM正向设计成为了大趋势,基础设施、CIM级工程价值点开始爆发。另外,传统设计企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也逐渐褪去,行业内部资源逐渐彼此配置与流动。

需要提及的是,工业设计软件是国内的短板领域之一。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民用建筑软件以Revit为主,工业建筑软件以Bentley和PDMS为主,钢结构软件以Tekla为主,相比之下,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如今,受中美摩擦带来的影响,国产CAD/CAE市场既上世纪80、90年代后逐步又开始被重视起来。

关联的上市公司有两大类,一类是民营建筑设计企业,包含华阳国际、筑博设计、中衡设计、尤安设计、汉嘉设计;另一类是软硬件提供商,如产业巨头广联达,包括盈建科、品茗股份与恒锋信息分别在数字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建造、智慧城市等信息化领域有独特优势。

创新企业也分别从各大场景推出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将工程经验与固有规则转化为设计语言,满足要求的同时,又注重与用户的交互体验。当然未上市企业如构力、鲁班、斯维尔、广厦等企业已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非常深的竞争力。

03 工程建设

建筑产品的建造过程涉及“人机料法环”的相互作用,环环相扣。要实现整个建筑业的数字化,人员、机械设备、原材料、工艺工法、相关环境法规等管理都需要纵向一体化打通。

在存量市场下,传统施工企业正不断采取数字化的手段去管控成本和风险。比如不同场景的SaaS平台应用,基于BIM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方案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工艺升级等,也包括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与信息化、AI辅助质量监测等,工程建设的边界不断在扩大,“深度结合业务场景+技术跨界融合”成为了主流。

(1)劳务与设备管理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全国有5437万建筑工人从业,贡献了约7.5万亿劳务产值。然而,在劳务市场中,传统的招工模式是包工头从建筑公司获取分包项目,再通过老乡或熟人介绍来招募工人,经常出现招工方招不到人,而工人也长期找不工作的情况。

去年,住建部发文明确了要建立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实时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配合着《2020年建筑行业大数据分析报告》提到的数据,2020年中国施工企业中标项目数约为122万个。可见,政策导向与行业现状下,规范化劳务市场成为一个切入点

工程机械行业,上游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厂商,如钢材、液压系统、轴承、轮胎等;中游是工程制造企业,如三一重工、柳工、中联重科,提供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等产品;下游覆盖了各类基建需求,涉及到中铁、中交等企业。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为7751亿元,同比增长16%,市场规模未来将持续走高。同时,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资料,2020年工程机械行业挖掘机、汽车起重机、机动工业车辆产品销售量分别达到327605、54176、800239台,比上年分别增长39%、26.1%、31.5%,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

然而,据了解,今年下半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都在大幅下行,新开工面积已经处于过去四年来的新低水平,未来与此相关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也将受到一定的波动。

目前工业领域相比于消费领域,在平台、交易模式、信用体系等方面存在严重滞后,很多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技术和手段较少在工业领域展开应用,诞生了众多产业数字化机会。如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第三方可切入开发设备管理系统,以及租赁平台的搭建等。

 

(2)项目与经营管理

据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建筑业GDP占比为7.2%,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为3.3%,其中行业信息化率仅约为0.03%,有46.2%的建筑企业尚未实现流程自动化。

如果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描述建筑产业的话,X轴代表阶段,如建材、设计、施工、装修、运维,Y轴表示新技术或新概念,如BIM、机器人、VR/AR、云计算、大数据、5G、PC、工业化、光伏等,Z轴表示工程类型,如水利、核电、市政、房建、路桥、交通、园林、能源化工、岩土等。

X、Y、Z轴之间形成的交汇点均属于不同的赛道,每个赛道也有对应的上下游关系,不同赛道的上下游之间有彼此联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产业链。

36氪数字时氪表示,行业满足以下四点最容易享受数字化红利:其一,GDP占比高,利润率低,产业链冗长;其二,行业大体量玩家相对较多且成熟,市场集中度高;其三,依赖网络规模,有去中间化需求;其四,政策、行政力量对行业影响较大。未来十年,建筑业也将通过使用数字化、科技产品、去中间化等手段,促进整个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中建、中铁、中交及各省市建工企业将成为行业数字化重要的推动力量。从公司架构来看,集团层、子公司、项目部三级彼此之间或自身内部需要深度结合业务需求,融入新技术,优化定义建筑企业的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从产业生态来看,对于上下游供应方,也需要通过业务协作,达到项目或产业链上的价值应用。

建筑业数字化有两个主体,企业经营业务数字化与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化。创新企业主要从这两个方向切入,如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提供业务上云服务,通过业务数据的集成来帮助建筑企业控制成本、降低资金与税务风险。在工程项目管理层面,从质量、进度、安全、成本进行管控,提供SaaS产品、平台或技术服务。

 

(3)可视化管理

2021年,元宇宙元年,往前推便是数字孪生、VR、AR、CPS、CIM与BIM,底层都需要将现实世界的元素映射到虚拟数字世界中,动机是通过数字模型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动态检测与模拟仿真,完成价值收益。

可视化管理的要点是需要将二维或三维数据运转起来。BIM模型作为建筑实体的数据载体, 用于在设计、施工和操作流程中创建和管理数据。

BIM行业上游是各类云平台与软件提供商,当前软件层面严重依赖国际厂商,国产化率有待提升;中游是BIM建模、咨询或培训机构,主要提供BIM总体规划及应用等相关服务;下游是具体的应用场景,结合实际工程,承接中上游带来的数据价值。

 

工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重点之一是要将三维数据运转起来,技术驱动力是三维图形引擎。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谈到,在技术上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的很多装备、软件,不能自主可控,其一大原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图形引擎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是必须解决的“卡脖子”问题。

据了解,尤其在超大场景和精细化模型层面,国内已有的web端三维图形引擎的承载能力与运行效率明显不足,且对硬件的要求非常高,严重限制了精细的BIM模型数据应用于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阶段。

更进一步,由BIM到CIM级别的范围中,提升B/S架构的三维图形引擎性能,满足三维数据的快速更新和轻量化发布,平衡可视化效果和大数据处理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联达作为建筑数字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基于自主研发三维图形引擎,在AEC领域具有较完整的产品线,涉及数字造价、数字施工、数字设计等领域。近10年来,外延并购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相继收购了梦龙软件、兴安得力、芬兰Progman、鸿业信息等,完善了在数字建筑产业链的布局。

从可视化应用场景看,传统SaaS软件大多从设计端或项目、企业级运维端管理场景切入,BIM数据在施工阶段普遍断层,施工BIM转为运维BIM后,数据准确性差,难以满足智慧运维建设需求,这也成为了一大痛点。

基于此,从国产引擎研发到BIM数据管理及其可视化服务成为众多创业者选择的方向。

 

(4)建筑机器人

建筑机器人,属于特种机器人的细分种类之一,在建筑全阶段领域都有相应的应用。如设计阶段的无人机勘测,建造阶段的3D打印、砌砖及铺设工序,运维阶段的巡检、清洁场景等,甚至是拆除阶段的爆破机器人。由于机器人是工业制造的产物,相应一般较多应用在建筑建造与运维场景。

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是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包括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与传感器等,这些部件具有高技术壁垒,因此也占据了近61%的利润;中游是建筑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商,负责结构设计、部件组装及销售,机器人应用配套升级软件等;下游是相应的终端应用领域,分布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装修场景。

据头豹研究院统计,从2016年至2018 年,中国建筑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按销售额计)由0.3亿元增长至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41.4%。未来五年,预测将以47.9%的年复合率持续增长,并于2023年达到4.5亿元规模。

建筑机器人市场充满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当前行业市场仍处于一片蓝海,由于研发投入高,跨度时间长,大部分处在实验室研发阶段,下游渗透率极低;另一方面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人工成本的增加,工程建设的高危性等都需要机器替代,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对机器人应用也更加利好。

目前,中国建筑旗下子公司中建科技,以及北方创信分别在装配式建筑、装修领域开始布局机器人;新三板上市的特辰科技在机器人高空作业领域具有竞争力。同时,以碧桂园博智林机器人为代表的地产公司也在全产业链生态开始应用,多家开发商也陆续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分别在3D打印、无人机领域布局。

鉴于上游本身属于高端制造业,基本被巨头垄断,创业公司的定位大多是在中下游挖掘细分应用领域,一类是基于施工工序,研发多功能化机器人;一类定位在工厂,提供机器人软硬件集成服务,并期望建立相应技术规则。

 

 

(5)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通过在工厂生产关键构件,经现场总体装配完成,分为装配式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和装配式木结构三类建筑形式。目前装配式或预制混凝土(Precast concrete,PC)建筑应用最广,占总装配式建筑面积的65%左右。

设计标准化、制造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管理现代化是装配式产业的四大特点。相应的上游是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中游以构件生产、装配式设计施工及装修为核心,下游是项目开发与物业管理。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的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在10.54亿平方米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的降低,以每平方米造价1950元测算,2025年我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规模将达到两万亿元。

 

在装配式建筑行业中,作业方式由工地延伸至工厂,现浇施工演变为总体装配。除了节点连接、构件设计、工艺工法等带来的技术问题外,更多的是全产业链协作管理方式的改变。当前,从设计、制造、物流运输到装配施工阶段,由于各专业独立,衔接处又有外包商参与,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使得过程管理粗放、协作效率低且成本问题突出。

其次,就装配式PC建筑市场而言,在需求侧,设计师主要通过手工离线式拆分设计,设计效率落后且协同繁琐周期长;在供给侧,工厂生产仍以定制非标准件为核心, 本质上是将工地现浇变为工厂现浇,增加了物流、摊销与管理等无效成本;在连接侧,从设计到生产全流程少数据协同,信息断裂连接。

对于钢结构,其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基建领域。根据中国建筑金属协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建筑钢结构产量8138万吨,同比增长8.14%,然而在建筑业总产值中占比3.07%,与发达国家3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空间。据华创证券,钢结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张,预计未来十年CAGR近10%。

装配式行业的主要上市公司包含远大住工、中国建筑、鸿路钢构、精工钢构、东南网架等。其中,远大住工自主研发了PC-CPS智能制造管理系统,覆盖了PC业务的全流程。中国建筑拥有全自动智能预制工厂、智慧建造平台,其子公司中建科技在全国投资建设了20多个现代化的装配式产业基地。

披露的创新企业大都集中在PC建筑市场,分别从智能工厂、设计SaaS、新结构体系、节点连接技术切入,由单点向全局拓展业务。另外,在乡村振兴政策下,一部分企业定位在村镇市场,想要通过中低层装配式技术,改善农村面貌。

 

04 装饰装修

装修行业分为家装与公装,前者面向独立业主,后者是企业与政府。产业链中包括主辅材供应体系、设计、施工三大部分。

据亿欧智库数据统计,2020年公装、家装市场总规模分别约为2.40、3.54万亿元,市场年总产值近6万亿元,占国内GDP的6%左右。然而纵观整个装修行业,市场处于极度分散状态,一度维持着“大行业,小公司”的总体格局,呈现装修单价高、信息不透明、消费低频等现象,这与设计、施工高度非标准化密不可分。

一般流程是装修公司对接设计师与工长给消费者,完成设计图与组织工人施工。由于业主对辅材品牌感知较弱,一般决策人是工长,主材大部分由业主参与采购。

具体而言,根据险峰资本研究,设计&施工的产业链条为“设计师&工长+家装公司→消费者”;辅材的产业链条为“辅材厂商→代理商→经销商→建材城零售商→工长”;主材的产业链条为“主材厂商→代理商→经销商→建材城零售商/专卖店→消费者”。

近三年,有不少企业切入到装配式公装市场。究其原因,一是如商业连锁、快捷酒店、品牌租赁公寓等对装修时间短有明确的需求,工业化智能制造、现场装配为装修节约大量的时间;二是节能环保,如国家九部委推动的装配式建筑、政府主导的大型工程均需要引入装配式装修来满足装配率、节能环保等相应指标;三是成本优势,未来几年,装配式内装成本将低于传统装修的10%,整个装配式市场将全面爆发,提前布局是关键。

当前在供应链层面也存在较大的痛点。一方面不少参与者无法描述企业内部转型的具体需求,市场中也缺少全链路明确的数字化应用通道;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在设计方案、深化排版、精准算量等环节上面临供应链数据流转的需求,市场中很少有相应匹配的装配式装修软件技术方案。

就上市企业而言,金螳螂、亚厦股份、全筑科技均在工业化装修市场布局,涉及部品部件体系、技术平台研发,产业基地建立等。创新企业也在装修设计、产业协同管理及新技术装修层面进行业务拓展。

 

05 运维管理

建筑后期属于空间运营与服务行业,包括住宅物管、公建商写物管与城市服务,分别针对居民、企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提供服务。

产业链上游负责物业资源供应,包括建筑材料、通信及软件服务供应;中游主要是地产开发商关联的物业公司,负责物业综合管理,如维修、保洁、停车管理、社区增值服务等;下游服务对象是具体业主或租户。

据中指研究院资料显示,2021年物业管理逐渐转为结合云计算、AI、大数据、AIOT、5G等的智能化建设工作,如碧桂园服务与阿里云围绕智慧物业管理、数字社区等方面合作,第一期10万人上线钉钉,统一企业通讯录、智能填表、服务窗等,实现高效协作办公。仲量联行研究报告也提到,未来办公与资产管理成为房地产科技企业服务的两个趋势。

围绕未来办公,不断出现新的创新模式探索。比如企业根据客户的定制需求匹配合适的灵活办公空间,同时提供简化流程的租赁管理软件;重塑空间功能布局和设施设备进一步满足协作需求;将空间利用率量化并通过数据分析与决策实现设施设备的自动化管理。

围绕着资产管理,不动产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分析带来了资产升级空间。由于传统物业和地产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仍存在软硬件不连通、信息孤岛、成本高、效率低等行业痛点,这也成为了众多创新企业切入的方向之一。

 

三、可能的新赛道与新方向

建筑碳中和是未来20-40年将持续谈论的话题。

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碳中和决定碳中和目标的成败。从全球来看,建筑行业贡献了碳排放总量的40%。其中,在2018年,国内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比达到51.3%。根据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指出,建筑部门或成为中国最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部门。

从路径来看,建筑碳中和分三个层面,一是零耗能建筑,通过节能减排、负碳技术减低进而抵消运营排放;二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零,分析每个阶段的碳足迹与低效方法;三是建筑的各个企业或组织实现生产和经营碳中和的过程。正如续翼建筑科技《建筑碳中和白皮书》提到。

这里面的机遇,一方面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产业都是碳减排下的趋势;另一方面新材料、新能源背景下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赛道,作为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蓝海市场有待开拓。

不同于BAPV是简单地将光伏系统附着在建筑上,BIPV光伏建筑强调的是系统集成,与建筑设计、施工和安装高度结合,在观赏性、安全性、环保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BIPV产业链上游主要生产光伏组件;中游是系统集成商,涉及屋面、幕墙、遮阳板等应用形式。据广发证券数据,随着光伏产业规模的壮大,我国BIPV年增的潜在市场空间最高可达9000亿元。光伏玻璃、幕墙、钢结构及防水等建材和设计施工环节的供应商将参与其中。

钢结构企业如东南网架提出“EPC+BIPV”战略转型,出资1.5亿与福斯特合资开发光伏发电市场;建材类公司如东方雨虹与信义电源共同研发光伏屋面一体化产品;建筑设计公司如启迪设计研发屋顶光伏小电站;幕墙结构公司如瑞和股份、维业股份业不断布局光伏幕墙领域。

围绕着光伏建筑产品技术研发、新一代设计施工、以及行业全过程碳评估、碳监测将成为创新企业切入的若干方向之一。如晶大新能源研发BIPV支架产品,解决分布式光伏项目漏水痛点;水木清碳建立一套从原始数据到排放数据的碳核算模型,覆盖了多领域的碳排放监测服务。

目前,城市更新作为一项跨学科、多方参与、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开发工程,也是一大热点。建筑科技的发展,将城市的建筑单体与基础设施均演化为由建材构成的实体空间和由代码构成的数字空间两部分,在各类技术与不同领域管理理论的加持下,包括金融证券市场,数字空间的价值将进一步被放大。

得益于数字孪生、CIM、BIM、云大物移智等科技发展,城市的智慧运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成为了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建筑科技将加速城市资产数字化,其数字化延伸的价值也将持续与城市更新接轨融合。

分享
0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分享到: